对于一个产品,facebook广告投放前,投手应该对产品做调研,那么从哪几方面入手呢?今天在思考这个问题,有了一些想法,不见得对,贴出来讨论。
文章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:
- 这是怎样的一个产品
- 用户是谁?
- 用户为什么要买我的产品,不买其他类似产品?
思维导图如下:
下面详细展开。
1、这是怎样的一个产品
1.1 产品详情
可以去淘宝找产品页面,注意尽量找一模一样的产品。
找到之后,会知道许多信息。
首先,这个产品是干嘛的?从标题中提取关键词,记录下来。
其次,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多少?在通类产品中是贵还是便宜?
再次,这个页面希望表现的产品最核心功能是什么?
还有,用户购买后的评价怎样?
1.2 这个产品所处的类别
找到上面的链接之后,到下面这个工具,检测这个产品所处的类目。
http://www.tao-so.com/splm.asp
如果对这个产品类目比较陌生,那么直接百度,找到百度百科,快速阅读一遍。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
1.3、同类产品对比
同类产品的价格区间:如果同类产品价格都比较低,那么这对我们的定位可能产生很大影响。
同类产品主推的功能:如果大家都推一个功能,那么竞争程度会不会很高?
根据价格、销量来排序,看前面产品的详情页和评价,思考为什么这些产品卖得好。
2、用户是谁
这里需要找到那些购买过这类产品或对这类产品有兴趣的用户。看这些用户的评价,所以,下面就是去哪里找的问题,思路是哪里有互动,哪里就有这类信息。
2.1 电商平台
前面我们已经找到了淘宝上对应产品的链接,那么我们必须要看评论,虽然大都是假评论,但是真实购买也会有,适当筛选,对更可能是真实购买的评论进行研究,包括好评和差评。
2.2 facebook
直接在facebook上搜索同类产品关键词,找到互动高的帖子,根据“buy””b”定位对应的评论,然后去看这些用户的facebook主页,看他们或她们对哪些内容进行了点赞,这样可以了解你的用户。
同样,也可以去youtube搜索视频,看那些播放量较高的视频评论
2.3 知乎
在知乎上,可以去搜索看有没有关于该类产品相关的提问。
其他的还有抖音、小红书等等,基本思路都是一样,看相关主题下大家都点赞的内容,然后去看用户的讨论,去了解这些用户的心理。
不同平台对于购买的意向程度不一样,电商类更为精准,直接购买留评价,这里我们能够快速了解用户希望解决的问题。
社交类和视频类,虽然没有那么精准,但是后者对于了解用户购买心理可能更加有用。
另外,如果我们是准备在社交类平台去推广产品,那么如果我们只是去电商类平台看用户评价,这可能会出现问题,比如可能会过于重视电商的精准性,而丧失社交平台所带来的感性体验。
3、用户为什么买这个产品,不买其他同类的产品?
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分平台来看。
在电商平台上,我搜索一个产品,然后发现一堆产品出现,只需要向上划,我就能对比,百里挑一。
在社交平台上,通常是信息流广告,这些产品是被推送到我这,我在划朋友圈、抖音划时候,陡然出现,这个时候,我的选择基本上是:买或者不买。在当下,我无法做到货比三家。
所以,对于电商平台,就像大卖场,用户主动跑到大卖场,来看合适的东西。而对于社交平台,更像是一个世界杯球场,是我们跑到场地,向球迷们展现我们的球衣多么多么好看。而且我还不能再一段时间内对同一个用户进行多次展现。
这样,在电商类平台上,我的竞争对手是同行,但是在社交平台上,我的竞争对手可能不是同行,而是其他所有能够吸引用户的东西。
用户在电商平台上,不是在我的店铺中,就是子啊其他人的店铺中,但是在facebook上,用户的时间可能在和其他朋友聊天,可能在其他主页闲逛。
所以,facebook的素材和定位会更加重要。在电商平台上,定位是通过关键词,但是在facebook上,还多了类似受众这样的定位方式,在电商平台上,素材都是简单粗暴醒目,在社交平台上,更加强调“趣味性”,这样才能让一个正在刷朋友动态的人,停顿几秒,来看我们的内容,才有机会产生“我也想要”的意图。
那么回到这个问题:为什么买这个产品,不买其他同类的产品?
在facebook上,和在电商类平台上,用户所处场景不一样,所以不能一概而论。
在Facebook上,可能用户根本就没想那么多,当我看了你的视频,感觉突然眼前一亮:居然还有这种东西。然后,价格又不太贵(或者用户觉得还好),那就顺手买了。如果是用户觉得贵的东西,那么可能就会犹豫,就会跑到电商平台上,比比价格。
所以,这里的回答实际上可以为:用户之所以买这个产品,是因为这里的购物体验加分了,让我感觉很好,这就好像,我看了场漫威的电影,然后路过一个电影院旁边的小杂货铺,看到一个印了电影英雄手机壳,然后我就买了。
以上,就是今日的内容。